(通讯员 华崇志 摄影 袁满)“浇花浇根,育人育心。”教育的温度,往往在家校双向奔赴中愈发炽热。近日,武汉职业技术大学智能制造学院以“我为同学办实事”实践活动为抓手,精心组织暑期家访活动。学院党政领导、辅导员及班主任组成家访团队,带着对学生的牵挂走进一个个家庭,将育人阵地从校园延伸至家庭,用脚步丈量教育初心,以真情搭建沟通桥梁。
技能逐梦有后盾家校共育暖人心
“书桌上整齐码放的电路图纸与编程笔记,无声记录着这位青年为技能逐梦倾注的心血与汗水。”映入眼帘的这一幕是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金奖获得者小旭的家。
“小旭呀,最近备赛感觉怎么样?有哪些地方卡壳了?” 指导老师魏雪一见到小旭,就拉着他聊起了暑期备赛的进展。她没有急着给建议,而是先认真听小旭讲遇到的问题,才逐一对着那些技术难点一点点分析,并结合赛事最新要求为他梳理攻坚路径,明确训练重点。
另一边,学院党委副书记丁盛正和小旭的家人围坐在一起拉家常。“孩子能安下心来备赛,家里肯定操了不少心吧?” 丁盛先从家庭对小旭学业成长的支持聊起,听着家长们分享日常的点滴。等大家聊得热络了,他又详细介绍起来:“咱们智能制造学院在技能人才培养上,早就搭起了一套完整的体系,从日常教学到赛前集训都有安排。”一番话下来,小旭的家人也表示:“让孩子专心钻研备赛,感谢老师们的悉心指导和关爱。”
“学校始终是同学们技能成长成才的坚强后盾,既要在赛场锤炼真本领,也要让家庭成为逐梦路上的温暖港湾。”丁盛的话语质朴而有力,让小旭及家人倍感亲切与振奋。这份来自学校的关怀与支持,既为备赛学子注入信心,更让家庭感受到育人路上的同心同行。
勤学筑梦有方向教育温情伴成长
驱车两百余公里,家访团队一行来到汉川市的一个乡村,走进优秀毕业生党员小鹏的家中。这个年轻人的成长故事,在简朴的居所里静静流淌,却有着直抵人心的力量。他的父母均为视障人士,初中时因家庭拮据曾辍学一年,但他却凭着一股不服输的韧劲考入武汉职业技术大学,更以持续不懈的勤学努力专升本至湖北第二师范学院。
“从刚入学时的迷茫无措,到如今对未来的坚定笃定,每一步都离不开老师们一次次的鼓励与实实在在的帮扶。”面对来访的师长,小鹏话语朴实却饱含真情,讲述着自己在求学路上的跋涉与成长。
“小鹏这孩子,是用知识真真切切改变了命运。他不仅是家里的骄傲,更是咱们智能制造学院育人成效的鲜活注脚。”辅导员华崇志紧紧握住小鹏父亲的手,语气温和却充满力量,“我们会一直关注他、支持他继续向前。”
没有华丽的陈设,却有最真挚的情感交融。师生间的牵挂、亲人间的相依,在这间朴素的屋子里静静流淌,无声地诠释着:教育是点亮希望的火炬,既能照亮个体前行的道路,更能为万千家庭传递跨越困境的力量。
实干追梦有底气师友同行添力量
家访最后一站来到了大别山脚下的红安县乡村,看望学生小新。这位在聋哑母亲陪伴下成长的青年,在校期间学业优异,累计完成数百小时志愿服务,用行动诠释责任担当。
此行,老师们带来喜讯:小新已成功通过京东方现场工程师班面试,即将进入企业学习核心技术。当丁盛向小新及其母亲传递这一消息时,虽无法言语,但母亲眼中满是激动与骄傲。
“感谢学校提供的平台,我会努力提升技能,像桥梁一样连接更多人,用专业服务社会。”小新激动的表达心声。这位大别山学子的青春誓言,彰显着新时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。
在这片孕育希望的乡村土地上,教育的种子已然生根发芽,它让莘莘学子拥有追梦的底气,更让每个普通家庭看见向上生长的力量。
搭建心灵桥梁,传递教育温度,是家访不变的价值追求。此次家访是学院深化家校协同育人机制的具体实践,亦是落实学校“实心十意・关爱到家”工作部署的生动注脚。
从技能备赛时的悉心指导到逆境成长中的暖心陪伴,从职业规划上的精准助力到人生道路上的引航定向,老师们以脚步丈量家校距离,用真心架起沟通桥梁,让教育的温度穿透校园围墙,浸润学生成长的每一寸原生土壤。
家访,让教育不再局限于课堂之内,而是化作春风细雨,融入家庭生活的日常,成为滋养学生品格、赋能学生成长的源头活水。
(审核:丁盛)